好设计中的差距

发布时间:2017-12-18

好的设计是要在对的基础上再加上:视觉冲击力强、容易被记住、易传播、细节精致、好看这几点,这就是设计的差距。

创意要有洞察

就是指我们想创意要去生活中寻找灵感、越贴近生活越好,而不是去胡思乱想凭空捏造,虽然没有洞察的创意也不一定是差创意,但是有洞察的创意更能引起共鸣、更能打动人,也更能引发传播。

例如,一则设计需求是号召大家别沉迷于手机的公益广告,我想到了两个创意:1.手机有毒,画面是把手机做成毒蛇、蜘蛛等;2.沉迷于手机会让这个世界毫无生气,把低头玩手机的人做成无头丧尸的样子。(PS:这两个创意的前半句都是创意概念,后半句才是创意点子,这也是想创意的一个技巧),现在我们来分析哪一个创意更具洞察力。

首先来看第一个创意,手机有毒其实是有洞察的,因为沉迷手机的人确实会被手机伤害,但是把手机做成有毒生物是没有洞察的,即使它很酷。因为手机带来的伤害与被毒蛇咬一口肯定是不同的,这很难让人感同身受。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创意,把低头玩手机的人比喻成无头丧尸,以表达沉迷手机会让世界变得毫无生气这个概念,这是有洞察的,因为现在的人确实变得越来越冷漠,而且如果把低头的动作夸张化,从背后看去确实有点吓人。

我们可以这么想象:在昏暗的天空下,路灯忽明忽暗,阴风阵阵,一群背对着我们的无头丧尸正在街道上缓缓行走,一部恐怖电影的即视感有没有?然而镜头忽然转到他们前面时,我们发现这些丧尸只不过是一群正在低头玩手机的人,big idea有没有?这正是我想要的创意,有洞察有震撼力,但是由于执行难度和成本都太高,最终我选择了一个相对简单的做法。

场景由户外变成户内,人数也减少了,虽然视觉上不及原想法那么有震撼力,但是还是基本把这个创意表达出来了,而且也很有视觉冲击力,通过翻杂志的形式来创造前后对比效果也很巧妙,让人印象深刻。

动手之前50%的时间来构思

二话不说直接开干的话,你肯定斗不过一秒钟撸8000张海报的人工智能。要想出奇制胜就得靠创意,而想创意是需要时间鳖的,瞬间就能蹦出好创意的情况当然也会有,但那只是可遇不可求的狗屎运。对于一些比较重视创意的设计项目我一般会用50%左右的时间来构思,例如客户给我两天的时间设计一张平面广告,那么我会把第一天用来收集资料、头脑风暴、画草图等,第二天才会开始执行,不过这得对自己的执行能力和完成具体方案所要花的时间,要有比较准确的评估才行。

让你的设计简单的说清楚

具有传播力的设计一定是仅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就能让对方脑海里形成准确画面的设计。例如麦当劳的标志,“一个黄色的M”,六个字就说清楚了,就算不知道麦当劳的人根据这个描述去寻找麦当劳餐厅,我相信他们也能很快找到。再比如,说到一只头很大、没有耳朵的拟人蓝色机器猫,经典的哆啦A梦形象就会浮现在我们脑海里。显然,这些都是容易被记住、被传播的好设计,但是你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把下面这件平面广告作品表达清楚。

求新

设计是一个需要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行业,而所谓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新的创意、新的设计形式、新的排版方式等等。

以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做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当然是最轻松、最不费脑的,但也是成长最慢、效果最差的做事方式。所以就会有,一查找促销类海报,网上出来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产品直接加几个礼盒再加一个红色的背景;一搜名片设计出来的都是:在一张宽高尺寸为90X50mm的卡片上,LOGO排在左边,文字全部排在LOGO右边并且居左对齐。这样的设计当然无法出众,也很难打动客户和受众。

所以在想创意的时候要多从其他的角度想想,还有没有新的元素可以利用?还有没有新的组合方式?最近哪一种设计形式比较流行?除了这种常规的排版方式我们还能怎么排?想要做出好的设计,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一一解决的,这也是设计这碗饭不好吃的原因,但开放性、创造性以及不重复性恰恰也是设计的最大魅力所做,如果抛弃了这些东西,设计就变成了一件很枯燥很乏味的工作。

模仿优秀作品的细节处理

设计有没有品质感,很大程度上都取缺于细节处理得好不好,对于一些很简单的设计更是如此。有些设计作品咋一看没什么问题,但就是觉得哪里不对或者感觉差了点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因为该作品没细节或者细节没处理好而造成的,细节如此重要,但又是最难处理最难顾及到的,能处理好的一般都是大神或者设计老鸟,所以在你具备此能力之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优秀的作品,直接模仿他们的细节处理。

模仿创意、设计形式、版式是一种抄袭的行为,但是模仿细节的处理却算不上,例如你模仿别人怎么打光加投影、怎么添加装饰元素、怎么控制留白区域、怎么把立体字的质感做得更好看、怎么在版面中制造对比、怎么把版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与其他元素创建关联、怎么打破方块感等等。

这么做别人会觉得你是在抄袭吗?完全不会呀,所以不要有心里负罪感,如果不会处理就不去做才是罪恶的。